空气、水、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污染。渐成灾难的“立体污染”中——
1/4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空气、水、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污染。渐成灾难的“立体污染”中,谁能独善其身?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在今年两会期间说:“空气、水、土壤污染是‘三座大山’,压在每个人头上,喘不过气来,须尽早铲除。”同时,高昂的环保成本也让不少企业“望环保兴叹”。
网易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两会民众关注热点中,环保首当其冲。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究竟该如何面对渐趋严重的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界面前一道亟须解决的难题。
立体污染揪心,挣钱全为医药“买单”
2月28日一早,PM2.5又发飙了!北京天空再次被严重雾霾笼罩,多地数值升至400微克/立方米。
你还出门吗?新华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两成的人投票为“不出门,出门就是吸毒”。而七成网民则认为“常年都吸,习惯了”。
雾霾、地下水、“癌症村”、血铅中毒……密集出现的污染令公众揪心,一些网民甚至将PM2.5的治理戏称为新的“天下第一难”。
“一面是对清洁空气和水的期待,一面是对污染情况层出不穷的失望。‘环境焦虑症’的背后,是多年来生态赤字、环境长期欠账的结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表示。
“我们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承受着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阵痛。”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
地下水、土壤污染成新焦点
环保局局长被网民高价“悬赏”下河游泳的现象,受到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这些污水河根本不适合游泳,极具讽刺意味的背后,是民众对生存环境的强烈不满。”全国政协委员王书平一针见血。
环境恶化,生存威胁,以往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海外媒体评价,这样的快速GDP增长是“有毒的增长”。在这其中,地下水、土壤污染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传统环保工作的对象主要可概括为水、气、声、渣(固体废物)、辐射等,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的法规和标准,而土壤、地下水一直没有被作为独立的领域受到重视。“土壤污染是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开发带动的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以及多省市重金属污染频发威胁到粮食安全才受到国家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环境修复联盟秘书长高胜达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专家指出,目前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已经完成,在其基础上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定工作即将展开。与此相比,我国对地下水的关注更加滞后。“我国地下水污染目前处于底数不清、监测、监管能力不足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对地下水污染及其危害认识不足,迫切需要开展比较详细的调查,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高胜达表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已逐步开始实施,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和修复试点也已经展开。
需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
“重”结构、“松”管理、“轻”处罚,是“美丽中国”的三大天敌。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认为,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对比环境损失,罚款不值一提。
震惊中外的松花江污染事件,100万元人民币罚单的开出,时间跨越了整整1年。
在采访中,专家指出,提升环境违法成本,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我国环保工作长期存在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违法成本是必要的。”高胜达表示。
高胜达指出,企业生存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赢利。因而如果缺乏法律的规制,企业必然倾向于将内部成本外部化。“提升企业环保意识的最佳方式仍是合理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污染责任归属,并严格执法,让企业为自己造成的污染埋单。其次是开展环保宣传,提升企业的环保自觉性以此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保护环境。”
在环境污染防治的标准方面,专家指出,标准的设计首先应以切实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最优先原则,并综合多种因素考虑社会、经济、文化、产业等多种因素。
高胜达强调,环境防治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一般情况下土壤地下水以前者为基准,一定条件下可以适当考虑使用风险评估标准。”
公众参与必不可少
公众权利、环境意识的觉醒和公共事务参与度的提高,对于下好环境污染防治“一盘棋”有重要作用。
“公众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是推动环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高胜达强调。
而对于如何加强公众参与,高胜达给出了3点建议:首先要保障知情权。做好区域环境质量信息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使公众随时可以了解环境污染情况与当事方的应对措施。其次需要保障监督权。在信息公开基础上,建立公民监督污染企业以及土壤地下水保护和修复项目的有效渠道,保证公众能及时发现违法的和不规范的行为,并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最后是保障参与权。在进行项目环评,以及选择场地修复方案时,充分征求社区公众的意见,避免建设项目和修复工程对周边居民造成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限度。
污染防治不能仅停留在预防阶段
“从两会各界有关环保的提案来看,大部分有关环保的提案仍停留在预防阶段。”高胜达指出,事实上,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情况下已经需要进行修复和治理,而不能只是停留在预防阶段。
“比如说具体到土壤和地下水这两个较新的领域,我国土壤和地下水都没有独立的法规,但其污染预防的内容已经在水、大气、固废等法规中体现得较好,而治理修复则还缺乏明确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导致土壤污染监管和治理工作缺少依据。当然,土壤地下水相关法规的滞后也是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高胜达认为,从这次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关注和提案来看,社会的认识还停留在排污和保护的层面上。
此外,他指出,目前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存在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环保执法能力严重不足,环保部门权威弱,严格执法面临很大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是阻碍了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进行。”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