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 张隽波 2012-08-09
企业搬走后土地污染了
7月28日,临汾市信合西路,巍峨的高楼、宽阔的街道、便捷的超市,入夜后闪烁的霓虹灯告诉人们,这里是繁华的市区。其实,这里曾是临汾市染料厂的原址所在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染料厂因为“污染”搬离市区至今已20年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脚下这块土地的 “前世”,周边的染料厂宿舍,成了人们追忆该企业的唯一标记。由于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排放的废水当时只能走城市下水管网,遇到雨天或空气湿度较大时,下水管网里就往上冒“毒气”,周边单位和居民苦不堪言。随着城市扩张脚步的提速,这些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紧缺,我省各地大力关停、搬迁企业的场地,成了开发商手里的香饽饽,无论原来是什么用途,只要位置好,开发的地产都不愁卖,很少有人关心对将来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2004年4月28日,北京市宋家庄地铁工程的建筑工地,3名工人因开挖深层土壤而中毒。这一事件不仅让人们领教了污染场地的危害,也让污染场地的概念进入了政府与公众视野。山西省环境监察总队政委许荣民告诉记者,这样的地块在全省不少地方都存在,也都同样成为城市建设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在美国,受到污染的待开发地块被称为“棕地”。世界银行2010年发布的《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场地中有将近1/5存在较严重污染。
环境好不好“里子”很重要
在太原市西山脚下,分布着太化集团、太原煤气化等众多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列为太原市2012年重点搬迁企业名单。其实,早在2010年,太化集团就带头对占地62.3亩,堆渣量约75万立方米100余万吨的渣山进行了搬迁。太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冯志武介绍,渣山是建厂以来,由造汽车间生产过程中间歇汽化炉排出的工业废渣,因清运不及时形成的,当时已有50余年历史。这些废渣中有很多没有烧尽的原煤,没有搬迁前常常自燃,而为了灭火,大量淋溶废水从山体渗漏,对周围土壤和地下水也造成了污染。8月1日,冯志武告诉记者:“渣山搬走后,这块地一直空着,因为考虑到企业今年9月底前要整体关停,所有置换出来的土地将要按照太原市统一规划进行开发利用,目前正在做一些被污染场地修复的前期工作。”记者了解到,让污染企业远离城区的不仅是太原市,我省临汾、晋城、大同等城市都对焦化、化工、制药、水泥等企业进行了整体搬迁,但对搬迁后的场地修复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没有进行科学修复,致使表面上看起来环境变好了,其实“里子”还在慢慢危害周边环境。实际上,只要企业一列入搬迁计划,在环保管理上就会有所松懈。去年9月13日,记者在已列入晋城市搬迁规划的兰花科创化肥分公司看到,该企业锅炉脱硫系统加碱不及时,pH值在5到6之间,呈强酸性,不能起到脱硫作用,此外脱硫污泥露天堆放,受雨水冲刷排入下水道,污染水体。
由棕转到绿 还有较长路
许荣民说:“在我国,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公众,对污染场地的认识时间都不长,法律法规空缺、标准不完备、人才队伍不足,想让大片的城市污染土地颜色由棕变为绿,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许荣民告诉记者,这里面包含着已经搬迁但尚未被重新使用的土地,也包括在对污染场地有充分认识前,已经流转的城市用地。山西省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袁进认为,一块城市污染场地从“棕”变“绿”,要进行污染场地调查、污染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工程后评估等多个程序,可以说复杂而漫长。“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应该由污染企业来治理,但实际上由于原企业停产、破产、关停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后可能转嫁到土地的购买方或利用方。”袁进说,“一面连着城市生态,一面连着百姓健康,在污染场地修复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听之任之。”袁进认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实质就是制定好规则,维护好秩序。“制定规则”即确定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维护秩序”就是确保所有的参与者按照规则去做,确保修复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