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技主线”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开展土壤污染过程与风险基础研究,既是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法》科技支撑力度的现实需要,也是支撑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需要。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行业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建工修复要进一步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运用好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一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力量和社会创新资源,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当好环境修复原创技术突破的“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攻关,研究建立土壤复合污染成因、风险基准与绿色修复机制,以及农用地污染修复和可持续安全利用技术、土壤污染精准识别与智能监管技术。重点研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和绿色修复技术、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技术、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协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以污染地块智慧环境管理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污染场地多层分类数据库及分析模型,促进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式创新迭代,更好地服务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
聚力“人才主线” 培育高质量发展优势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建工修复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位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企业领导人员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干部人才团队。
强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导向,积极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根据上市公司发展要求,注重面向市场选聘经营管理人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授权赋能,拓宽科技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集聚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孵化器”作用。加大高精尖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对接重点专业方向和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步伐,实行递进式培养。创新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型。健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